常見問題

營養知識相關 有 29 筆符合的項目:

  • 探討丁酸的重要性:短鏈脂肪酸中的重要一員

    人體消化道內環境複雜多元,除了好菌、壞菌、中性菌之外,還存在著一類極為重要的代謝產物- 短鏈脂肪酸。
    這類物質透過好菌與可溶性膳食纖維發酵產生,不僅為消化道提供營養,還能為整個身體帶來許多健康效益。

    短鏈脂肪酸泛指碳數介於2-6個碳的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在這類短鏈脂肪酸中,乙酸(醋酸)、丙酸和丁酸是最常見和佔比例最大的三種。

    其中,丁酸是短鏈脂肪酸中最重要的一員,其對維持消化道健康有關鍵作用。

    一篇2022年的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的嚴重程度與消化道菌群失調有關,且在這些患者的糞便生物群中發現,產生丁酸鹽的細菌減少,可藉由補充能產生丁酸的特定益生菌來彌補體內流失的丁酸鹽,幫助維持消化道健康。

    延伸閱讀:新冠長期症狀患者的腸道菌組成變化
     

    什麼是丁酸?

    丁酸存在於人體的消化道中,無法直接由人體合成,需要透過腸道內特定益生菌菌種代謝纖維後產生,本身帶有獨特的酸澀、刺鼻氣味,類似「酸乳酪」或「發酵食品」的特殊味道。
     

    丁酸功效

    • 能被消化道的組織運用後,作為消化道的燃料。
    • 維持消化道正常的屏障功能,避免有害物質進入體內
    • 維持消化道良好的菌叢環境、協助菌叢平衡

    參考文獻:短鏈脂肪酸的作用短鏈脂肪酸在腸道中的機制和功能
     

    丁酸可以從哪裡攝取

    由於味道較為濃烈,以及直接攝取丁酸的臨床證據有限,一般人比較少直接服用丁酸,而是透過攝取丁酸菌或是多攝取膳食纖維,讓益生菌在消化道中代謝後產生丁酸。

    • 補充纖維,讓體內的活菌可有有更多能量產生丁酸
      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穀物、蔬果有利於提供原本體內體內的益生菌生長代謝、進而產生丁酸。
       
    • 補充可以產生丁酸的菌
      在諸多能產生丁酸的菌種中,以酪酸菌發酵後所產生的丁酸量最為豐富,
      因此酪酸菌被稱為「丁酸菌」。
      若要增加體內的丁酸,可以攝取富含酪酸菌的益生菌產品,能促進丁酸的生成,維護消化道菌群的多樣性、調節身體代謝。
       
    • 口服丁酸補充劑
      市售的丁酸多使用丁酸鈉、丁酸鈣作為補充劑,穩定性較高,且多會以膠囊外層包覆,掩蓋本身難聞的味道。

     

  • LGG益生菌什麼來頭? 有什麼功效?

    LGG菌是鼠李糖桿菌嗎?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是眾多益生菌中的一個菌種,簡稱為「R菌」,此菌種對胃酸、膽鹽有較高的耐受性,能夠在消化道中存活並發揮作用。

    常常看到有些文章會把LGG菌鼠李糖乳桿菌搞混在一起,其實LGG菌只是鼠李糖乳桿菌下的一隻有經研究證實的菌株,並不代表鼠李糖乳桿菌整個菌種,全名是鼠李糖乳桿菌GG 株(英文名稱: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菌在1983年在人類的消化道中被發現,是目前實驗最多的菌株之一,是經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列為「一般公認安全地的物質(GR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甚少有出現副作用的資料。

    LGG菌特性

    與其他鼠李糖桿菌一樣,LGG菌主要是定殖於消化道的中段,偏好厭氧環境,相較於其他乳酸菌,鼠李糖乳桿菌菌種對於耐酸鹼的能力較佳、定殖能力佳,能與其他的乳酸菌有互利的關係。

    LGG菌功效

    LGG菌在文獻研究的領域相當廣泛,橫跨的領域包含消化道、私密處保養、調整體質...等,其中研究的對象包含新生兒、寶寶、兒童、成人、孕婦、老年人。

    • 維持消化道機能(如:幫助排便)
    • 平衡消化菌叢
    • 調整體質

    LGG菌的功效不是所有鼠李糖桿菌都有

    曾經有客人拿一款產品問我們的營養師:「我之前有買過X牌的益生菌,裡面也有放鼠李糖乳桿菌,怎麼沒有調整體質的效果?」
    有些網路上的資訊也會把LGG菌所擁有的功效套在所有的鼠李糖乳桿菌上,這個是錯誤的觀念喔!

    雖然LGG菌是鼠李糖桿菌裡面的其中一株,但不代表鼠李糖桿菌裡面其他所有菌株都有一樣的功效。

    即便同一種菌,不同菌株有可能擁有完全截然不同的保健作用與研究實驗,我們在上一篇有提到,鼠李糖乳桿菌有幾隻知名的菌株所擁有的研究領域就不太一樣。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菌):能調整體質、維持消化道機能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在女性私密有相關研究文獻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IMC501:在女性私密有相關研究文獻

    小檔案

    好聰敏3益生菌所使用的菌珠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菌)

    好聰敏3益生菌採用的LGG菌是來自美國杜邦原廠菌株,數百項科學研究實證,可調節多項生理機能。

    深入了解➝ 好聰敏益生菌成分與寶寶建議劑量
    ※產品食用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LINE營養師諮詢,提供您更詳細的食用建議。

    延伸閱讀:益生菌要吃多久?需要天天吃嗎?

  • 幫助排便順暢的5個生活習慣與4種食物

    幫助排便順暢的5個生活習慣

    1. 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水
      利用水的力量刺激消化道就能幫助蠕動,也能有助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在午餐與晚餐前喝一杯水也有助於排便。另外,喝水要慢慢喝,短時間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只會造成身體無法吸收,最後又變成尿液排出。
      另外,一天也需攝取足夠水分,一般腎功能正常的人,建議平均攝取水量每日在1500 ~ 2000ml。 
       
    2. 務必要吃早餐
      養成吃早餐的習慣能有效調整生理時鐘,就算只吃一根香蕉,也一定要吃早餐。 
       
    3. 在睡前3小時前要吃完晚餐
      飯後為了消化食物,副交感神經就會開始活躍,入睡前一定要讓身體順利切換到這個模式,因此晚餐必須在就寢前3小時吃完,這樣副交感神經主導的消化與吸收等功能執行充分,不容易引起便秘。 
       
    4. 維持規律的飲食習慣
      將食物送進消化道、維持穩定的消化頻率是促進蠕動的關鍵,早餐、午餐一定要吃飽,但晚餐千萬別吃太多,會導致交感神經驟升,而使原本應活躍的副交感神經無法發揮效用,造成反效果。 
       
    5. 攝取足夠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除了可增加飽足感之外,也可以讓糞便比較柔軟、並促進腸胃蠕動,部分膳食纖維可以透過消化道內的益生菌發酵後產生短鏈脂肪酸,可作為能量使用,幫助維持消化道健康。【延伸閱讀:4大益生菌功效選對菌株才有效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約為25-35g

    幫助排便的食物

  • 腸胃的位置順序、構造功能有哪些

    食物從嘴巴進入後,就是一連串的旅程,從進入喉嚨到排出體外,食物所經過的路徑統稱為消化道,消化道像一條工廠生產線,又可以分為上消化道以及下消化道,以十二指腸作為分界點,十二指腸前的稱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後可稱為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上消化道由咽部、食道、胃所組成
    1. 咽部:為一條連接口腔、鼻腔、食道和氣管的區域,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會處
    2. 食道:食道可依照肌肉的不同分為三個部分
      上1/3為骨骼肌,因此可以自主控制嘔吐反應
      中1/3含骨骼肌及平滑肌,相較於上1/3較難以用意識控制
      下1/3為平滑肌,只能靠反射訊號將異物排出
      食道可以透過不同的肌肉組成和收縮舒張運動,將食物往胃部推進,本身不具備消化酵素進行營養素的分解吸收功能。

    3. ----賁門括約肌(為食道與胃的交界,為防止胃食道逆流的一個重要關卡)
      胃呈現J字型,位於食道之後,胃是一個有彈性的袋子,可容納吃進去的食物,並分泌消化液,胃的蠕動會將食物與消化液進行充分的混和,對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消化後進行胃部的排空。胃部亦可以吸收少部分酒精,因此空腹飲酒會加速酒精的吸收速率及胃排空速率。
      ----幽門括約肌(為胃與十二指腸的交界,調節胃部食糜進入十二指腸的速率)

    下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下消化道由小腸、大腸、肛門組成
    1. 小腸:依序包含十二指腸(Duodenum)、空腸(Jejunum)、迴腸(Ileum),長度大約為5-7公尺
      十二指腸(約25cm):呈c型,位於右上腹,為多種消化液的匯入口,在消化及吸收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鐵主要會於十二指腸被吸收。
      空腸(約2.5公尺):完成食物最後的消化,將分子分解為最小分子,表面含有大量絨毛,增加吸收面積。
      迴腸(約2-4公尺):位於右下腹,黏膜的絨毛都不如空腸發達,但淋巴系統較空腸多。維生素B12及膽鹽會於迴腸末端被吸收,因此切除迴腸後須注意B12 補充,避免惡性貧血。
      ----迴盲瓣(為迴腸末端與大腸交界處,調節小腸消化物進入大腸的速率並防止逆流)
    2. 大腸:依序包含盲腸、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長度大約為1.5公尺,形狀呈現ㄇ字型。
      盲腸:人類的盲腸,內側與迴腸相接,向上則是與升結腸相通。其下方有一孔洞連接闌尾,雖然闌尾的位置並非很理想,容易發炎,但有研究指出闌尾與免疫系統的關聯以及能起到平衡腸內菌的作用。
      結腸:含豐富的共生菌,因結腸的條件適合益生菌生長、定殖,如梭菌、芽孢桿菌等,幫助消化以及產生重要的內源性維生素,並可產出較多的短鏈脂肪酸,因此結腸中的短鏈脂肪酸濃度較高,可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糞便會逐漸於結腸位置成形。
      直腸:糞便推進到直腸後,直腸壁壓力上升,產生便意。若糞便停留於大腸過久的時間,水分會逐漸被吸收,導致糞便越來越乾硬,而造成便秘的情況。
    食物的消化吸收是需要透過各個消化器官進行相互合作,才可以將可利用的營養素吸收、產生的廢物及時排除,維持身體代謝的系統正常的運作。因此每一個消化器官都格外的重要,也要隨時檢測及注意自己的消化道健康狀況。
     
  • 什麼是腸躁症,有哪些症狀與日常如何預防

    1.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腸躁症)?

    腸躁症為在沒有明確的生理反應因素下,導致腸道肌肉過度蠕動異常,當腸道壁過度反應時,腸道神經會過度敏感,使中樞、腸道神經間的訊息傳遞異常,以至腸胃道中的黏膜免疫系統會過度活躍,導致腸道發炎。

    2.腸躁症的症狀有哪些?

    腸躁症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結構上病灶,而腸躁症為最常被誤解的腸胃方面疾病,其症狀為過去曾連續或是反覆3個月(含)以上出現以下腸胃不適之症狀:

    • 排便次數改變,每天三次以上(腹瀉)或每週多於三次(便秘)
    • 不正常的排便型態,腹瀉(稀便、水便)與便秘(硬便)交替
    • 不正常的排便頻率,排便急迫感、感覺解不乾淨、須用力解便
    • 解便前出現腹絞痛或是腹部不適,於排便後可緩解
    • 當出現壓力、緊張或是情緒起伏較大時,會加重症狀
    • 排便時解出黏液狀糞便,或是糞便中帶有黏液

    3. 腸躁症有幾種類型?

    腸躁症依常見症狀,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

    • 便秘型,伴隨者腹痛且每週排便次數小於三次(硬便或顆粒狀)
    • 腹瀉型,每日排便大於三次(稀便或水便)
    • 混合型,便秘與腹瀉交替
    • 腹痛型:腹部出現腹絞痛與脹氣,且多發生於白天

    4. 哪些人易有腸躁症呢?

    每個腸躁症的症狀可能都不太一樣,也不太規則,其中如下族群為常見 :

    • 女性多於男性,約2:1,約男性的兩倍
    • 生活、課業、工作壓力緊繃者
    • 常見於青春期末至中年階段之族群

    5. 如何預防腸躁症? 日常飲食應該注意什麼 ?

    腸躁症為現代生活壓力緊張下常出現的腸胃症狀,當自身或是家人出現疑似腸躁症之症狀時,建議尋求醫療協助;此外可於日常生活中,適時紓解壓力,同時可補充益生菌給於消化道優勢好菌,維持腸胃道健康,飲食上應避免飲用刺激性飲品(咖啡、酒精、可樂、濃茶等)及易產氣、油膩、高脂食物,此外應養成定時定量的用餐習慣及規律的運動。

    延伸閱讀:脹氣好發族群與原因,日常該如何預防

  • 乳糖不耐症狀跟原因,與日常注意飲食

    1. 什麼是乳糖不耐症?

    在正常情形下,喝了牛奶或吃了奶製品,小腸中的乳糖酶會將食物中的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半乳糖,讓人體可以吸收利用。 當小腸黏膜無法製造足夠的乳糖酶時,未分解的乳糖又不能被消化吸收,因而滯留腸道造成一連串腸胃不適之症狀,滯留小腸中產生吸水作用造成水瀉,在大腸中會被細菌分解、發酵產生腹脹,又加上乳酸的刺激,會使腸蠕動變快,引起腹痛等症狀。 
    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好發於亞洲人,出現的腸胃不適症狀會隨時間減輕或加重。

    2. 造成乳糖不耐症的原因?

    乳糖不耐症的成因如下:

    • 原發性:隨著年齡增長,腸道內乳糖酶數量減少,為常見類型,成年人居多
    • 續發性:與腸胃道疾病相關,當感染腸胃炎或是腸道手術及其它因素,造成小腸損傷,影響乳糖酶的分泌
    • 先天性:少見類型,與基因失調相關,一出生就缺乏乳糖酶酵素,無法消化吸收乳糖

    3. 乳糖不耐症有哪些症狀?

    喝了牛奶後,肚子出現脹脹痛痛的,急著去廁所,原來是「乳糖不耐症」。 
    每個年齡層出現的腸胃不適之症狀皆不相同: 
     

    • 兒童時期症狀:較容易有腹瀉情形 (糞便量多、水便)
    • 青少年時期症狀:除了腹瀉情形,可能還會出現嘔吐
    • 成人的主要症狀通常不是拉肚子

    要注意的是,乳糖不耐症出現的腸胃不適之症狀部分與腸躁症相似,若有出現腸胃不適之症狀建議盡早就醫診治。

     

    4. 乳糖不耐症之日常飲食攝取?

    乳糖不耐症的飲食處理,主要還是應避免發生腸胃不適症狀,同時還能維持鈣質攝取及營養吸收,正確的飲食補充可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

    • 控制乳糖的攝取,因每個人對消化乳糖的能力不同,補充多少量的乳糖下可不引起症狀,還是需要從飲食中攝取後來控制。
    • 補充消化酵素,當吃下含有乳糖的食物時,可另外補充消化酵素,幫助乳糖的消化,減緩腸胃不適症狀發生。
    • 額外補充鈣質,可從食物中攝取,或是直接補充鈣,來補足每日鈣的需取量。

       
  • 什麼是免疫力,日常平衡免疫力6大招

    免疫力是人體重要的防禦、偵測機制系統,可抵抗消滅外來的異物,像是病毒、細菌等侵襲。

    免疫力如同雙面刃,過高、過低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維持平衡狀態才是最好的,當人體的免疫力正常發揮功能時,身體可防禦外來疾病的威脅。

    然而免疫系統有時也會失靈,自己攻擊自己,造成疾病發生,該如何不讓免疫系統失靈混亂,這與自身調控有很大關係,建議平時應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建立優勢的防禦能力。

    1) 均衡健康飲食,選擇當季新鮮蔬果,三餐定時定量
    2) 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戒菸酒,避免熬夜及日夜顛倒
    3)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合宜的體重
    4) 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偏方,以免長期不當服用影響身體健康
    5) 適時緩解生活、工作情緒壓力,維持愉悅的心情,避免過度疲勞
    6) 補充健康的營養保健食品,選擇合宜的保健品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 短鏈脂肪酸SCFAs對人體的助益

    短鏈脂肪酸

    脂肪是人體所需三大營養素之一,其功能可以提供能量、協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幫助人體隔絕寒冷及保護內臟等功能,脂肪則由甘油以及脂肪酸形成,可以依照化學結構雙鍵數的不同分為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酸,也可以依照碳鏈上碳數的不同,分為短鏈脂肪酸(2-6個碳)、中鏈脂肪酸(8-12個碳)、長鏈脂肪酸(>12個碳)。

    什麼是短鏈脂肪酸 (SCFAs)

    短鏈脂肪酸泛指碳數介於2-6個碳的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是由多種有機酸組成的飽和脂肪酸,以乙酸(醋酸)、丙酸、丁酸占比最大(比例為60:25:10)。

    常見的短鏈脂肪酸

    • 乙酸
    • 丙酸
    • 丁酸
    大多數的短鏈脂肪酸並不存在於食物的營養成分裡,主要是由哺乳動物腸道中的厭氧菌或是酵母菌發酵產生。每一種益生菌代謝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不盡相同,如酪酸菌代謝後可產生丁酸、短雙歧桿菌代謝後產生乙酸。腸道細胞主要以丁酸做為能量來源,因此補充酪酸菌可增加短鏈脂肪酸-丁酸的生成量,供腸道細胞利用。

    短鏈脂肪酸功效

    短鏈脂肪酸可被迅速吸收,是消化道的主要能量來源,也是打造消化道好菌生態的重要因子。
    可調節體質、維持消化系統健康。

    短鏈脂肪酸失衡

    現代的食物過於精緻,低纖維高醣的飲食習慣,造成腸道裡的好菌沒有辦法代謝足夠的膳食纖維產生「丁酸」,進而導致「短鏈脂肪酸」失衡,引起各樣源自於消化道引起的健康問題。

    如何增加體內短鏈脂肪酸合成

    飲食和微生物是影響 SCFAs 產生的主要因素, 現在大多食物都是易取得,也過於精緻,高醣、高加工、低膳食纖維,造成消化道環境逐漸不適合好的微生物生長,短鏈脂肪酸產生量降低,消化道內可汲取的能量減少而引發健康問題。想製造良好的微生物生長環境,要先從正確飲食習慣開始養成。
    1.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根據DRIs建議每人每天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約為25-35公克,國人大多攝取不足。膳食纖維可以從蔬果中獲得,或將白米混一些全榖雜糧一起食用。未精緻的全榖雜糧中富含微量礦物元素及膳食纖維,如糙米、紫米等等。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3-5份蔬菜(一份熟蔬菜約標準碗5-8分滿)及2-4份水果(一份水果約標準碗6-7分滿),因水果糖分含量較高,不宜攝取過量,適量即可。
    2. 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為活菌,亦需要提供足夠的養分、優良的環境使其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因此 補充益菌的同時也要提供益生菌良好的食物來源,俗稱益生質,如寡糖、膳食纖維等。
      延伸閱讀:益生菌功效好處一次看 | 菌種菌株選對才有效
    3. 降低加工品、精緻醣類攝取頻率:
      加工品中有些添加物,不利於好菌生長;精緻過後的食品,營養素流失較多,無法提供良好的營養源給予好菌作為能量使用。
  • 克隆氏症的症狀,與日常飲食照護建議

    什麼是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可能與基因遺傳、環境及壓力、腸內菌種改變、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等因素影響。
    克隆氏症為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從口腔至肛門都有可能出現發炎病徵,但主要發生處常見為小腸、大腸,又或者整個消化道都有可能發炎,而發炎部位是呈跳耀性的,發炎的部位也為較深層的腸壁,更有可能會發炎至腸道外的腹膜、淋巴結。

    克隆氏症的症狀?

    克隆氏症主要影響較深層的腸道壁發炎,由於腸道不適之症狀剛開始易與其他像是腸躁症之症狀混淆,但因克隆氏症腹痛發生頻率較高,常見症狀為發燒、腹痛、腹瀉、血便,且合併肛門合併症,像是瘻管、肛裂、膿瘍等,且發生的腹痛症狀無法緩解,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生活及工作,若腸胃不適之症狀陸續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建議應就醫診治。

    克隆氏症日常飲食建議 :

    • 採均衡飲食,少量多餐,少量進食可減輕腸胃負擔,以利食物消化
    • 避免攝取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刺激性(油膩)食物、易脹氣食物以及奶類製品
    • 食物烹調避免油炸、煎,盡可能將食物煮軟爛以及應將蔬菜、水果煮熟避免生食
    • 適量的補充水分,預防便秘發生

    克隆氏症急性期或是腸道出現問題時的飲食攝取,應遵循醫師建議維持適當的營養攝取。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便秘,與如何預防便秘

  • 什麼是腸漏症,有哪些症狀與日常如何預防

    1. 什麼是腸漏症?

    腸漏症造成的原因為緊密相連的腸黏膜細胞發生了漏洞,進而引起一連串的身體、心理症狀;在正常情形下當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健康的腸壁,可吸收食物分解的水分及營養,同時健康的腸壁可避免腸道壞菌進入血液循環,但若是腸道壁受到心理壓力、消化道潰瘍、經常服用消炎藥物等,就有可能讓腸黏膜縫隙變大,使食物中的大分子及代謝廢物毒素因腸道壁破洞滲入腸壁血管,此時若是當腸道壞菌居多時,壞菌更是會經由血液循環竄流至全身,引起身體及心理的一連串不適之症狀。

    2. 我有腸漏症嗎 ? 腸漏症的症狀有那些?

    常常覺得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且記憶力及精神變差;出現不明原因的腹脹、腹痛、腹瀉以及便秘;無預期或是經常性的食物過敏;皮膚出現溼疹、皮膚發炎及關節發炎、疼痛等症狀。

    3. 什麼人是腸漏症的高危險族群?

    • 高壓力、易緊張者(生活、工作)
    • 只要感到疼痛就吃止痛藥
    • 感冒就會吃抗生素
    • 經常吃加工食品(罐頭、餅乾)及甜食(麵包、甜點)、含糖飲料、酒精性飲品
    • 三餐經常不正常、外食族、暴飲暴食
    • 愛吃高鹹食物及使用醬料配餐
    • 消化道機能差,腸道壞菌多

    4. 腸漏症的日常飲食及預防

    當確認為腸漏症時,應積極預防,簡單來說腸子破了洞,就是需要補洞加防漏。

    • 排除:排除引發敏感的食物(像是奶製品、乳製品、確知的過敏原食物等)
    • 修補:適時補充腸道營養素,像是消化酵素、益生菌、麩醯胺酸等
    • 重建:補充好菌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給於腸道優勢好菌
    • 維護:掌握健康的飲食習慣,選擇當季新鮮食物,可使腸道吸收食物營養,同時助腸道黏膜修復,維持腸道健康

    延伸閱讀:什麼是腸躁症,有哪些症狀與日常如何預防

  • 痔瘡的症狀,與日常生活預防的5大招

    1. 什麼是痔瘡

    痔瘡是指肛門內外肛門括約肌的靜脈叢血管回流受阻,使靜脈血管叢的結締組織異常擴張突起,痔瘡的形成沒有確切的原因,可能從長期便秘、長時間久站、蹲姿及懷孕期間,讓肛門內壓力提高,造成痔瘡形成

    2. 痔瘡的分類

    痔瘡可分為三類 : 內痔、外痔、混合痔

    ■ 內痔分四級 : 為黏膜與直腸上靜脈叢的靜脈曲張

    第一級:痔瘡沒有脫出肛門,排便時可能有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
    第二級: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口,且伴隨出血,排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排便時會脫出肛門口,要用手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 外痔

    位於齒狀線以下,靠近肛門口的靜脈血管叢的鱗狀上皮組織突起,外痔形狀較不規則且不易出血,以疼痛腫脹、異物感、搔癢為主要表現,疼痛及搔癢感較為明顯症狀

    ■混合痔

    內外痔無明顯相連分界,內外痔合為一體

    3. 痔瘡的症狀

    • 排便時會出現鮮紅色的鮮血
    • 肛門口有腫大異物感及塊狀物脫出
    • 肛門口有觸痛、持續性疼痛感及搔癢、灼熱感
    • 糞便滲漏

    4. 日常生活中預防痔瘡

    • 均衡攝取當季新鮮蔬菜水果、攝取足量的水份,平時可補充益生菌或無糖優格,助腸道好菌。
    • 避免攝取刺激性、油炸的食物
    • 便後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可用清水沖洗肛門,也可採溫水坐浴,減輕肛門壓力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避免久站、久坐,定時起身活動活動
    • 養成每日定時的排便習慣,請勿忽略排便感覺,忍受便意,易讓糞便滯留腸道

    5. 痔瘡的危險族群

    • 懷孕、肥胖
    • 經常性便秘、腹瀉
    • 年老長者
    • 長時間久站久坐、熬夜、作息不規律
    • 纖維食物、水分攝取不足、愛吃辛辣食物
    • 門靜脈高壓患者

    延伸閱讀:肛門廔管是什麼?預防照護5大重點

  •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哪些?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好處大不同

    由於近年來,外食人口成長,飲食型態偏向於方便、快速、精緻化,導致膳食纖維容易攝取不足。
    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廣泛指無法被人體酵素分解的碳水化合物,雖然說無法被分解,但對人體來說好處多多。

    膳食纖維好處: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功效不同

    依照水溶特性可以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者皆可以達到下面兩種作用:

    1. 可增加飽足感
    2. 部分膳食纖維可透過消化道內的益生菌發酵後產生短鏈脂肪酸,可作為能量使用,幫助益菌生長,維持消化道健康
      延伸閱讀:益生菌好處、功效一次看

    水溶性膳食纖維包含果膠、黏液物質、β-葡聚醣,吸水後能形成膠狀物質;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吸水後體積會膨脹。

     水溶性膳食纖維
    Soluble Dietary Fiber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特性可溶於水不可溶於水
    功能具吸水性,使糞便比較柔軟註1具吸水性,可增加糞便量
    可促進腸胃蠕動
    食物來源燕麥片、堅果、豆類、水果果肉、洋車前子、奇亞籽全麥、糙米、豆類、菜梗、果皮、堅果種子

    高膳食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一天攝取量為 14g/1000kcal,約為25-35g/每日 (包含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1. 每100g全榖雜糧類膳食纖維含量

    花豆19.3g
    紅豆18.5g
    綠豆15.8g
    米胚芽14.7g
    乾玉米粒12.8g
    鷹嘴豆12.4g
    小麥11.3g 
    即食燕麥片10.5g
    豌豆仁7.5g
    南瓜2.5g

    2. 每100g豆類膳食纖維含量

    烘烤黑豆27.1g
    黃豆14.5g

    3. 每100g蔬菜類膳食纖維含量

    紫蘇8.8g
    木耳7.4g
    香菇3.8g
    秋葵3.7g
    青皮苦瓜3.6g
    山蘇3.3g
    白鳳菜3.3g
    杏鮑菇3.1g
    甜椒3.0g
    土植蕹菜2.9g
    花椰菜2.8g
    海帶2.8g
    黃豆芽2.7g
    紅鳳菜2.6g
    豌豆芽2.5g
    金針菇2.3g
    萵苣2.1g

    4. 每100g水果類膳食纖維含量

    紅棗7.7g
    百香果5.3g
    芭樂3.3g
    榴槤3.2g
    奇異果2.7g
    釋迦2.7g
    西洋梨2.1g
    蘋果1.7g
    芒果1.2g

    5. 每100g堅果種子類膳食纖維含量

    奇亞子29.7g
    亞麻仁籽23.1g
    開心果13.6g
    芝麻10.1g
    去殼葵花子8.3g
    帶殼花生8.1g
    夏威夷豆6.3g
    核桃6.2g
    腰果5.0g
    酪梨4.2g

    資料來源:食品成分資料庫

     

    如何增加日常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1. 以全榖雜糧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紅豆、綠豆、全麥或白米中可參雜一些糙米、紫米等。
    2. 每日攝取適量蔬菜水果,依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3-5份蔬菜,2-4份水果,
      若是有將蔬果打成蔬果汁,避免將渣濾掉。
    3. 同時攝取豆類,如黑豆、黃豆;堅果種子如夏威夷豆、開心果等。
      小知識:豆類屬於蛋白質,堅果種子屬於油脂,仍需避免攝取過量!

    攝取膳食纖維注意事項

    ※任何的營養素,並非攝取越多越好,應根據每人狀況不同適量攝取

    1. 若補充豐富的膳食纖維需同時攝取足量的水份。
    2. 一般食物中會同時含有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只是比例不同,可以依照個人狀況去選擇攝取。
    3. 膳食纖維會促進腸胃蠕動,若攝取過量或消化道較敏感的人,可能會導致不適症狀。
    4. 因膳食纖維亦會吸附營養素,攝取過量會阻礙其他營養素吸收,如鈣、鎂、鋅、鐵、磷及維生素B12。

    小檔案

    針對外食族設計的膳食纖維粉

    採用日本特級水溶性膳食纖維 Fibersol-2,每包富含9g膳食纖維,每日1-3次,滿足每日健康需求。

  • 造成食道潰瘍的原因,與日常照護

     1.  造成食道潰瘍的原因?

    食道潰瘍為一種嚴重食道疾病,常見成因:
    1) 口服藥物不慎,吃藥時喝水量不足100mL時,易使藥物黏在食道
    2) 抽菸、飲酒習慣
    3) 胃食道逆流
    4) 病原體感染,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

    2.  食道潰瘍的症狀?

    吞嚥疼痛、胸口灼熱、呼吸困難、呼吸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吐血、解黑便。

    3.  預防食道潰瘍日常照護?

    1) 口服藥物時應喝足量的水份,吃藥後不應立即躺下,應坐或站活動活動,以利藥物順利通過食道
    2) 預防胃食道逆流,應戒菸酒,控制合宜體重,並減少進食刺激性食物,進食後不應立即躺平,睡前不要吃東西,少穿過緊身的衣服,避免壓迫腹部
    3)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應妥善控制慢性病,減少病菌感染的風險 
    延伸閱讀:胃潰瘍造成原因與症狀,日常如何預防

  • 大腸息肉的分類,與日常生活中預防

    1.  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物,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常見好發的部位是乙狀結腸與直腸,肉眼可看到息肉的外觀呈現為圓球狀、扁平狀,或帶有柄莖狀結構的隆起物。

    2.  大腸息肉的分類有哪些

    1) 腺瘤性息肉:發生部位為整個大腸,表面有明顯微血管增生,顏色呈鮮紅,依組織分為絨毛型、管腔型以及管腔絨毛混合型,出現的症狀易有腸胃不適,發現時建議直接切除。

    2) 發炎性息肉:發生部位為大腸發炎位置,因細菌感染、大腸發炎潰瘍,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表面沒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常見發炎性腸道疾病或腸躁症,像是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出現症狀為腹瀉、腹痛等。

    3) 增生性息肉:發生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呈現外觀扁平狀的大腸黏膜突起,是大腸息肉中常見的良性息肉。

    3.  大腸息肉的好發族群

     大腸息肉形成主要與遺傳、飲食生活習慣有關。
    大腸癌家族史、有大腸息肉病史、50歲以上、肥胖及體重過重、喜愛吃高脂肪及紅肉飲食、抽菸及喝酒、缺乏運動者

    4.  日常生活中預防大腸息肉

     1) 多喝水、多吃當季蔬菜水果、高纖食物及全榖類食物
    2) 少吃紅肉、高脂肪、醃漬、加工食品、油膩、高溫油炸燒烤
    3) 養成規律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4)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助腸道蠕動
    5) 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
    6) 不抽菸、少飲酒
    7) 維持健康正常BMI值、腰圍

    5.  大腸息肉的症狀

     多數腸道內的息肉並不會有症狀,多數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的,長在乙狀結腸、直腸息肉多數是因糞便較硬通過而破裂,出現血便、血便、多餘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下腹部疼痛等。

    延伸閱讀:腸胃的位置順序、構造功能有哪些

  • 胃潰瘍造成原因與症狀,日常如何預防

    什麼是胃潰瘍

    胃層黏膜細胞結構能防止胃酸破壞胃部,正常情況下,胃黏膜層有豐富的血液供應,產生新黏膜細胞,替補被胃酸侵蝕的老舊細胞。 
    胃酸長期侵犯胃部黏膜細胞,不斷的造成胃壁黏膜受損,產生發炎、纖維化的區域受損,當胃黏膜逐漸變薄,嚴重可能會導致胃出血、胃穿孔造成腹腔嚴重感染。 
    胃潰瘍常見原因為胃壁黏膜受損,而造成胃黏膜受損的原因可能與細菌感染(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有關。

    造成胃潰瘍的原因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是造成胃潰瘍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藥物)
    • 吸菸、酗酒者
    • 壓力、情緒較大者
    • 胃酸分泌過多者
    • 飲食習慣不良者

    胃潰瘍的症狀

    多數胃潰瘍患者是沒有明顯症狀,輕微胃潰瘍症狀多以腸胃症狀為主,像是噁心嘔吐、火燒心、上腹絞痛、腹脹感等。

    日常生活中預防胃潰瘍

    • 不暴飲暴食,避免進食酸性、甜食、刺激性食物
    • 戒菸、戒酒
    • 進食細嚼慢嚥,三餐定時定量、或是少量多餐進食
    • 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心情
    • 進食後避免平躺

    延伸閱讀:造成食道潰瘍的原因,與日常照護

       
  • BMI自我測量,讓我保持健康每一天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 身體質量指數(BMI)(kg/m^2)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健康體位] BMI:18.5~24

    [體重過輕] BMI:<18.5

    [體位異常]成人肥胖定義
    過重 BMI:24~27
    輕度肥胖 BMI:27~30
    中度肥胖 BMI:30~35
    重度肥胖 BMI:BMI >=35

    #腰圍(cm)
    男性:>= 90 公分
    女性:>= 80 公分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主要風險因素。

    #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資料來源衛福部 https://bit.ly/RD5JLS

  • 高血壓的定義,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1.  高血壓的定義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管壁造成的壓力。
    血壓分為兩種,數值較高的稱為收縮壓,是指心臟將血液打進血管時造成的壓力;數值較低的,稱為舒張壓,是指心臟舒張時,血液對血管造成的壓力。

    高血壓是指在安靜狀態下測量血壓時,當收縮壓高於130mmHg,舒張壓高於80mmHg,就達到高血壓的標準。
    血壓只要高於130/80mmHg,發生心臟併發症的機率是高於一般人的2倍。

    2.  高血壓的類型
     高血壓分為兩種類型 :
    ■原發性高血壓 : 9成以上的患者都屬於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致病成因不明確,可能是與遺傳、生活習慣有關。

    ■繼發性高血壓 : 少數患者。
    成因像是腎臟相關疾病、內分泌的異常、主動脈的狹窄、懷孕期間、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相關。

    3.  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
     1) 飲食中鹽分攝取過量
    2) 肥胖、體重過重
    3) 家族病史、遺傳
    4) 沒有固定的運動習慣
    5) 高壓力的生活工作型態
    6) 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抽菸、飲酒過量

    4.  高血壓會出現那些症狀
     高血壓被稱為最可怕的隱形殺手,是因高血壓出現時症狀通常都不明顯,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
    眼睛出血、臉部潮紅、耳鳴、頭暈、頭痛、視力減退、肩頸痠痛、心悸、呼吸短促、胸悶等症狀,應養成每日定時量血壓的習慣,若有出現症狀時,應盡早就醫診治。

    5.  日常生活中預防高血壓
     1) 定時量血壓,量血壓前30分鐘,避免進食及運動,休息狀態下靜待測量血壓,測量血壓的時間應每天同一時間,同一手臂,測量血壓時並將數值每日紀錄監測
    2) 應採均衡飲食及控制鹽分攝取,限制鹽分的攝取是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指南,衛福部建議每日食鹽攝取量應低於6公克,但若是高血壓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鹽分的攝取量
    3) 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及超時工作
    4) 控制合宜的體重、維持健康有益的運動習慣
    5) 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戒抽菸及喝酒

  • 嘴破怎麼辦,有哪些原因與日常的照護

    1.  什麼是嘴破

    造成嘴破的原因很多,嘴破是一種症狀,當口腔黏膜發現傷口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影響到飲水、用餐、接觸會有疼痛感,正常嘴破大多約一周內會自行痊癒,但若是嘴破與之前的傷口不一樣,且傷口有變大或是其它異狀,應盡早就醫。

    2.  嘴破的原因

     造成嘴破的原因很多,而嘴破是一種症狀,若有出現嘴破久久無法痊癒或其他異常問題,應盡早就醫。
    ■ 外傷因素是最常見的原因,像是假牙的刮傷或壓迫、口腔黏膜咬傷、吃到堅硬食物
    ■ 營養素攝取不足,維生素、礦物質攝取缺乏
    ■ 細菌、病毒、黴菌感染、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造成嘴破

    3.  嘴破的症狀

    嘴破通常出現在口腔黏膜或舌頭處,並伴隨疼痛感,有可能也會影響到進食、喝水都會感到疼痛,正常來說,嘴破約一週傷口就會痊癒。

    4.  容易嘴破的族群

     ■ 高壓力族群、經常性熬夜、過度疲勞
    ■ 自體免疫疾病、黴菌、病毒、細菌感染
    ■ 裝載不合適的假牙或時常進食堅硬的食物

    5.  預防嘴破的日常照護

    ■ 均衡攝取當季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B、C
    ■ 適量補充水份
    ■ 維持口腔清潔,避免過度用力清潔口腔
    ■ 觀察口腔黏膜,若黏膜有出現傷口,應加強口腔照護

  •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哪些症狀跟如何預防

    1.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於研究胃壁上細菌時所發現,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後,使胃酸分泌量增加,破壞胃黏膜的表皮細胞,造成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腺癌,而幽門螺旋桿菌也是造成胃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腸胃症狀?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會使胃酸分泌增多,但大多數約三分之二的患者是無出現明顯症狀的,若有反覆出現腸胃不適之症狀,像上腹痛、腹脹、胸口灼熱感、打嗝、噁心、口臭等症狀,當症狀反覆出現且無改善時應盡早就醫檢查。

    3.  幽門螺旋桿菌傳染途徑?

     常見為口對口傳染、糞口傳染,傳染原因多為經由受汙染的飲用水、唾液、食物傳染,或是出入公共場所及與親朋好友共同用餐時,接觸到受汙染的餐具。

    4.  胃幽門螺旋桿菌如何篩選檢測?

     檢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經胃鏡,採用同位素碳13尿素呼氣測試或是抽血檢測血清抗體以及糞便抗原測試;另一種是需經胃鏡檢查,採用快速尿素酶測試或是細菌培養以及病理切片檢驗。而目前大多常用呼氣測試檢驗來作為檢測。

    5.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日常該如何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患者應遵循醫師治療建議,切勿中途自行停藥,痊癒後,應注意個人飲食衛生習慣,養成不吃生食、不喝生水,用餐使用公筷母匙,如廁後肥皂洗淨雙手,日常生活中可補充益生菌及當季新鮮蔬果,給於腸胃道優勢好菌,增強自身免疫力及維持腸道健康。

    延伸閱讀:胃潰瘍症狀與造成原因,日常如何預防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與日常防護

  • 肝炎是什麼,與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1.  肝炎是什麼

    肝炎是指肝細胞因病毒感染或過量攝取酒精及藥物、自體免疫、營養不良等因素,使肝細胞發炎,肝臟功能受損、肝細胞死亡等,長時間的肝臟受損即稱為慢性肝炎。

    2.  肝炎的分類

     肝炎分為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
    ■ 急性肝炎部分患者不經治療,也能自行恢復。
    ■ 慢性肝炎是指肝功能長期處於不正常發炎狀態,需就醫治療、追蹤控制病情。

    3.  肝炎分為幾種

    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分為A、B、C、D、E型肝炎病毒
    ■ A、E型肝炎病毒經口傳染。
    ■ B、C、D型肝炎病毒經血液、體液傳染,D型肝炎為缺陷病毒,須有B型肝炎病毒才會感染,D型肝炎病毒無法單獨感染,只會感染B型肝炎的患者。

    4.  肝炎的症狀

     肝炎初期多數無明顯症狀,當疾病漸惡化時,患者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右上腹痛,疲倦感等,嚴重時開始出現黃疸性皮膚、意識障礙、水腫、茶色尿液、腹水等。

    5.  肝炎的高危險群

    1. 長期酗酒,過量攝取酒精
    2. 家族病史 ( 肝炎、肝硬化、肝癌病史 )
    3. 醫療從事人員、照顧者或經常接觸肝炎患者
    4. 曾輸血、手術開刀、血液透析者
    5. 從事危險行為,像是藥物濫用、共用紋身工具或注射用具、危險性行為等
  • 大腸癌危險因子有哪些,預防從日常做起

       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
     1) 雖大腸癌的發生率近年趨年輕化,但大多大腸癌的發生多在50-60歲之間,多數大腸癌是由小瘜肉演變而成,而一般需經過5-10年時間。
    2) 家族疾病史:由於基因遺傳是先天影響,建議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應從40歲定期安排大腸鏡檢查篩檢
    3) 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多食紅肉、加工肉品,有抽菸與飲酒的習慣
    4) 肥胖、體重過重都是影響健康危險因子

    預防大腸癌從日常生活中開始
    1) 定期安排大腸篩檢,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
    2) 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戒菸酒,均衡攝取當季新鮮蔬果
    3) 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促進身體新陳代謝
    4) 維持合理的體重

  • 形成膽結石的原因,與日常如何預防

     1.  什麼是膽結石

    膽結石是一種與膽汁有關的消化道疾病。
    膽結石形成時間有些會耗費數十年,且期間不一定會有症狀,發作時,會出現腹絞痛,常見於右上側腹部、噁心等症狀,嚴重時有可能引發併發症。

    正常膽汁中的膽鹽、膽紅素與膽固醇是維持一定的比例,而造成膽結石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膽汁成分改變,特別是膽固醇與膽鹽的含量應保持一定的比例,當比例失衡,像是肥胖或飲食中油脂過多,使膽固醇合成量太高,就會造成膽汁中過多的膽固醇沈澱,造成膽結石發生。

    2.  形成膽結石的原因

    遺傳家族史、體質、減肥節食、懷孕,或久坐不動等生活型態、同時喜歡吃大量含脂肪、糖份的飲食,進而干擾膽汁濃度平衡。

    3.  膽結石好發族群

    1) 肥胖,體重過重
    2) 好發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的3-4倍
    3) 年齡大於40歲
    4) 懷孕時,荷爾蒙變化有可能影響膽汁
    5) 糖尿病患者、膽結石家族病史者
    6) 進食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
    7) 過度節食,使膽汁濃度可能形成改變

    4.  膽結石的日常預防

     ※養成規律飲食
    1) 飲食習慣與膽結石的發生相關,要預防膽結石,日常應少攝取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物,可降低膽固醇外,也可預防肥胖。
    2) 三餐定時定量,每天吃早餐,以免空腹時間拉長,吃完早餐可刺激膽囊將膽汁排出,避免膽汁積存於膽囊內,提高膽結石風險。
    3) 均衡飲食,多吃當季新鮮蔬果、全穀類等,預防膽結石。

    ※控制合宜的體重
    減重期間需控制飲食,應向醫生或營養師諮詢飲食計畫,讓正確的減重飲食方法來控制體重。

    ※養成規律運動
    運動是預防膽結石的重要方法,規律的運動目標為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130下,降低膽結石發生率。

    5.  膽結石的症狀

    多數人不會出現症狀,但是一旦發生症狀,多半會出現膽囊發炎的表徵,像是右上腹觸痛、發燒、寒顫、噁心等,若有出現症狀應積極就醫治療。

    延伸閱讀:痛風症狀跟原因,與日常生活飲食預防

  • 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與日常防護

    1.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胃裡的胃酸與食物混合物,逆流往食道方向,在正常情形下食道括約肌–賁門在無進食狀態,應呈現關閉,當有吞嚥或食道蠕動時賁門打開,並將食物送進胃內,但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食道括約肌張力遲緩,導致賁門關不緊,就會將含有胃酸的食物往上逆流至食道,造成一連串不適之症狀。

    2.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

    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出現的臨床症狀並不會完全相同,若有出現異常之症狀,建議應盡早就醫診治,一般分為非典型及典型症狀:

    (一) 非典型症狀

    • 喉嚨異物感、進食疼痛、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在長時間的刺激下,會讓食道反覆發炎,出現食道潰瘍,使得食物在通過食道時會感到疼痛
    • 胸痛,與火燒心的灼熱感不同,部分患者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胸痛,但也與心絞痛之症狀表現相似
    • 慢性喉嚨發炎、慢性咳嗽、聲音啞、夜間氣喘,胃食道逆流除了造成食道發炎,也會刺激喉部及氣管

    (二) 典型症狀【較為常見】

    • 常見吃飽飯後,火燒心、胸口灼熱、胸痛等症狀
    • 酸味逆流,胃中的胃酸、未消化的食物,逆流至食道及喉嚨,大部分的患者會有此症狀

    3.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造成胃食道逆流,下食道括約肌張力遲緩的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目前可能的因素為:

    • 生理心理原因,壓力、年齡增長老化、體重增加肥胖、食道疝氣等
    • 生活飲食習慣,暴飲暴食、喜愛高油脂類食物、巧克力、甜食、菸、酒等
    • 藥物服用,部分氣喘藥及高血壓、抗憂鬱藥物等

    4. 胃食道逆流的日常防護 ?

    當出現胃食道逆流之症狀,除了就醫治療外,應從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做起。

    • 調整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用餐後勿立即躺下,當出現症狀期間,應避免攝取咖啡因、巧克力、高糖、高油、刺激性辛辣、重口味食物,同時應注意平時哪些食物進食後會更不舒服
    • 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酒,睡覺時可將頭部墊高,減少胃酸逆流,避免穿過緊的褲子,以免增加胃部壓力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適時緩解情緒壓力,維持適當合宜的體重

    延伸閱讀:造成食道潰瘍的原因,與日常照護 胃潰瘍造成原因與症狀,日常如何預防

  • 為什麼會便秘,與如何預防便秘

    便秘是怎麼發生的?

    便秘造成的原因很多,且多為多重因素混合造成的便祕問題,正常情形,排便的反射會是在早晨醒來或進食後,結腸蠕動及收縮會變得較明顯,產生的腸蠕動會幫助糞便於腸道移動及排出。 
    便秘情形發生,常見像是膳食纖維、水分攝取不足夠,長時間久坐,環境生活改變,藥物及疾病影響等,以及懷孕期間、外出旅行及飲食有改變時,也易影響排便,此外若是經常性忽略排便反射、以及特意忍便者,也會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怎麼樣才算便秘

    • 排便次數一週內少於三次
    • 排便後仍有感覺排便排不乾淨
    • 糞便似羊便便,乾又硬
    • 明顯出現排便不順,甚至有排便困難的情況

    便秘的類型有那些?

    便秘依據不同多重因素混合影響,分為原發性便秘及次發性便秘。

    • 原發性便秘為腸胃道機能正常,因生活習慣、飲食原因,造成腸道蠕動變慢以及排便不順
    • 次發性便秘可能原因是某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或是腸道結構病變、神經系統疾病等導致便秘情形發生

    怎麼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

    由於人體的副交感神經會在半夜達到高峰,會促進消化幫助蠕動,因此正常來說早上通常會處於隨時準備排便的狀態,建議養成早上起床後上廁所的習慣最好。早上提前30分鐘起床,在從容的狀態下「慢慢上廁所」,剛開始就算上不出來也沒關係,養成習慣後自然會有便意,建立維持這個時段固定排便。

    便秘的情形若是偶發性的,且沒有特別的身體不適之情形,可先從日常生活飲食中來調整。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 適量攝取高纖當季新鮮蔬果,切勿過量攝取,反而易造成腹脹
    • 每日攝取足量的水份
    •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切勿忍便,易使糞便滯留腸道
    • 當便秘情形加重,出現像是腹痛、血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便秘無法緩解且加重等症狀,應盡早就醫

    延伸閱讀:幫助排便順暢的5個生活習慣與4種食物常用的瀉藥有哪些,長期吃會有後遺症嗎?

  • 脹氣好發族群與原因,日常該如何預防

    1.  脹氣造成的原因?

    脹氣所造成的成因複雜,是結合生理、心理、飲食等各方面影響所造成的症狀,像是壓力、進食過快(氣從口入)、食物消化不良、腸胃疾病等造成脹氣情形,人體腸胃道內正常情形的氣體體積應低於200毫升,若出現脹氣持續一週仍未改善,應盡早就醫診治。

    2.  脹氣的好發族群?

     胃脹氣為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若出現脹氣持續一週仍未改善,應盡早就醫診治。
    1) 本身為乳糖不耐症,在飲用奶類製品後,乳糖無法消化吸收,腸道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脹氣
    2) 鼻過敏,因鼻塞不自覺由嘴巴呼吸,吞入較多空氣,造成脹氣
    3) 飲食習慣不良,進食過快、暴飲暴食,或是進食易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都有可能造成脹氣
    4) 腸胃疾病(腸躁症等)或是腫瘤,短時間內出現體重改變(過輕或過重),或是不明原因的腹部腫大,都應盡早就醫

    3.  脹氣的日常預防注意?

    1) 養成規律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吃宵夜的習慣
    2) 餐後可起身散步,避免用餐後躺下或是坐著不動
    3) 避開易產氣的食物,包含豆類、十字花科類蔬菜
    4) 飲食上可補充益生菌,當消化道好菌壞菌失衡時,也易引起脹氣,補充好菌益生菌能維持腸道菌相平衡
    5) 適時緩解心理情緒壓力,避免長期的心理壓力影響身體健康

  • 十二指腸潰瘍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1.  十二指腸潰瘍是什麼
    十二指腸潰瘍,為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當黏膜受到胃酸長期侵蝕,黏膜防護胃酸的能力降低,或胃酸分泌過多時,易造成十二指腸前端腸壁幽門處的黏膜組織損傷,十二指腸潰瘍常見饑餓時腹部疼痛,此疼痛進食後反而會舒緩疼痛不適感。

    2.  造成十二指腸潰瘍的原因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是造成十二指腸潰瘍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2)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藥物)
    3) 吸菸、酗酒者
    4) 壓力、情緒較大者
    5) 胃酸分泌過多者
    6) 飲食習慣不良者、三餐不定時

    3.  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多為上腹部疼痛,常見空腹時及夜間睡眠時發生,進食後疼痛可緩解,部分病患有可能出現嘔鮮血、黑便、後背中段疼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症狀。

    4.  生活中預防十二指腸潰瘍
     1) 不暴飲暴食,避免進食酸性、甜食、刺激性食物
    2) 戒菸、戒酒
    3) 進食細嚼慢嚥,三餐定時定量、或是少量多餐進食
    4) 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心情
    5) 進食後避免平躺

  • 不可或缺的維生素D與維生素C

    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與鈣有關,在小腸裡能促進鈣吸收,穩定血液中鈣質的平衡,維持適當血鈣與磷的濃度,保持骨骼健康,此外還能調節細胞生長、免疫功能、神經肌肉等功能。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依據第七版

    每日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

    • 1歲以下、51歲以上 : 每天10 微克 (400 IU)
    • 1歲至50歲 : 每天5微克 (200 IU)

    每日維生素D 建議上限攝取量

    • 1歲以下 : 上限攝取量25微克 (1000 IU) 
    • 1歲以上 : 上限攝取量50微克 (2000 IU)

    資料出處: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4&pid=725

     

    維生素C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的維他命,是一種人體必須營養素,常見於新鮮蔬菜水果食物中,除了於天然蔬果中常見外,維生素C也常被添加在保健營養食品中;在人體內參與許多作用,參與左旋肉鹼的代謝、促進膠原蛋白質合成與強化結構、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等。

    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

    • 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100毫克~2000毫克
  • 痛風症狀跟原因,與日常生活飲食預防

    1.  什麼是痛風

     痛風又稱代謝性關節炎,與基因、生活飲食習慣相關,主要是因體內的代謝產物尿酸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使得免疫發炎反應過度發生。

    2.  痛風的原因

     痛風顧名思義是因體內累積過多的尿酸,正常人每天尿酸約產生750毫克,當尿酸生成與排出無法平衡時,就會造成高尿酸血症。

    然而痛風不只跟飲食有關,其實尿酸8成是從胺基酸及核酸代謝而來,約2成是從普林(嘌呤)食物而來,因此就算完全不吃含普林類的食物,每天還是會有尿酸產生,若尿酸無法正常代謝排出,使尿酸累積在關節腔內,就易引發免疫發炎反應,造成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

    3.  痛風的症狀

    高尿酸血症(痛風)多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

    痛風可分為急性痛風、痛風不發作及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每個時期的症狀大致不相同。
    急性痛風,大多發生在單一關節處產生紅腫熱痛,常見大腳趾關節,多數發生時間為午夜或清晨,發生原因多與飲酒過量、關節受傷等相關。

    痛風不發作,當急性痛風發作症狀稍緩,間隔一段時間再發作,這段無症狀的痛風時期又稱為不發作期。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指痛風歷經多次急性發作仍無法控制,有可能讓尿酸結晶易沈積於外耳殼、皮下組織、肌腱、關節囊、骨頭、泌尿道等,形成痛風石。

    痛風石不一定會有疼痛感,但有可能會影響骨頭侵蝕、關節構造變形等,此外,也有可能累積至腎臟,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腎臟功能。

    4.  痛風的高危險群

     家族遺傳者(尿酸腎結石、高尿酸血症者)、年長族群(超過40歲的中老年人)、暴飲暴食、肥胖、酗酒、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臟疾病、服用易使血中尿酸升高的藥物(利尿劑、免疫抑制劑等)

    5.  日常生活飲食中預防痛風

     預防痛風發生,與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非常相關,應從日常生活開始調整。

    1) 避免攝食精緻含糖食物 (甜點、冰淇淋、蛋糕)
    2) 避免飲酒及飲用含糖飲料
    3) 控制蛋白質攝取,像是動物內臟類、海產類避免過量攝食
    4) 補充足量水分攝取
    5) 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6) 維持合宜的體重及腰圍
    7)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延伸閱讀: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與日常預防

  • 猛爆性肝炎是什麼,與日常生活的預防

    1. 猛爆性肝炎是什麼

    猛爆性肝炎又稱猛爆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是指肝細胞在短時間突然大量壞死,影響肝臟的排毒、代謝、製造失去功能,猛爆性肝炎是所有肝炎死亡率最高,應立即就醫治療。

    2. 猛爆性肝炎的症狀

    猛爆性肝炎初期出現的症狀,像是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與其他肝炎症狀相似,黃疸症狀為猛爆性肝炎發生的早期徵兆,會出現皮膚及眼白變黃、茶色尿等明顯的黃疸現象,若要確診是否為猛爆性肝炎,出現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治療。

    3. 猛爆性肝炎原因

    猛爆性肝炎發生的原因多為肝細胞在短時間突然大量壞死,影響肝臟的排毒、代謝、製造失去功能,A、B、C、D、E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都有可能會造成猛爆性肝炎。

    4. 猛爆性肝炎的日常預防

    • 健康規律的飲食習慣,適量攝取當季新鮮蔬果
    •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
    • 避免濫服藥物,應依醫師指示用藥
    • 忌菸酒,避免加重肝臟負擔
    • 安排定期健康檢查,追蹤肝臟功能

    延伸閱讀:肝炎是什麼,與哪些人是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