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大腸息肉的分類,與日常生活中預防


1.  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物,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常見好發的部位是乙狀結腸與直腸,肉眼可看到息肉的外觀呈現為圓球狀、扁平狀,或帶有柄莖狀結構的隆起物。

2.  大腸息肉的分類有哪些

1) 腺瘤性息肉:發生部位為整個大腸,表面有明顯微血管增生,顏色呈鮮紅,依組織分為絨毛型、管腔型以及管腔絨毛混合型,出現的症狀易有腸胃不適,發現時建議直接切除。

2) 發炎性息肉:發生部位為大腸發炎位置,因細菌感染、大腸發炎潰瘍,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表面沒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常見發炎性腸道疾病或腸躁症,像是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出現症狀為腹瀉、腹痛等。

3) 增生性息肉:發生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呈現外觀扁平狀的大腸黏膜突起,是大腸息肉中常見的良性息肉。

3.  大腸息肉的好發族群

 大腸息肉形成主要與遺傳、飲食生活習慣有關。
大腸癌家族史、有大腸息肉病史、50歲以上、肥胖及體重過重、喜愛吃高脂肪及紅肉飲食、抽菸及喝酒、缺乏運動者

4.  日常生活中預防大腸息肉

 1) 多喝水、多吃當季蔬菜水果、高纖食物及全榖類食物
2) 少吃紅肉、高脂肪、醃漬、加工食品、油膩、高溫油炸燒烤
3) 養成規律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4)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助腸道蠕動
5) 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
6) 不抽菸、少飲酒
7) 維持健康正常BMI值、腰圍

5.  大腸息肉的症狀

 多數腸道內的息肉並不會有症狀,多數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的,長在乙狀結腸、直腸息肉多數是因糞便較硬通過而破裂,出現血便、血便、多餘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下腹部疼痛等。

延伸閱讀:腸胃的位置順序、構造功能有哪些

趕緊抓住最後機會
雙11超狂優惠搶購中